形态描述
形态描述 贝壳呈纺锤形,壳质坚实,螺层约9层,缝合线呈沟状。螺旋部较高,呈圆锥状。体螺层大,前端收缩。壳顶呈紫褐色,除胚壳3层光滑外,其余各螺层密生粗细不一的螺肋和纵肋,二者相互交叉而形成一些强弱不同的粒状突起,有时在肩部一列突起较明显,在体螺层背部有较大的结节突起。纵肿肋出现在各螺层的不同方位。壳面紫褐色或黄褐色,纵肿肋上常布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斑块或螺带,在体螺层上有一条螺带较宽。壳表被有带绒毛的壳皮,壳口外缘有一列长的纵行黄褐色壳毛。壳口呈长卵圆形,内面橘红或红褐色。外唇宽厚,内缘具有成对排列的肋状齿7对;内唇弯曲,轴唇有许多白色肋状褶襞,肋间为紫红色。前水管沟微出,半管状,向背部弯曲。厣角质,少旋,核位于下端。
标本测量 (mm)
壳高 88.5 67.0 66.0 65.0 58.5
壳宽 36.5 31.0 30.5 30.O 26.8
标本测量 (mm)
壳高 88.5 67.0 66.0 65.0 58.5
壳宽 36.5 31.0 30.5 30.O 26.8
大小
标本测量 (mm)
壳高 88.5 67.0 66.0 65.0 58.5
壳宽 36.5 31.0 30.5 30.O 26.8
壳高 88.5 67.0 66.0 65.0 58.5
壳宽 36.5 31.0 30.5 30.O 26.8
生物学
为亚热带及热带种。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岩礁间。1955年4月24日
在海南陵水新村和1975年4月13日在海南三亚采到正产卵的标本。肉食性的种类,本
种喜食珍珠贝幼苗等。因此,为浅海贝类养殖的敌害。
在海南陵水新村和1975年4月13日在海南三亚采到正产卵的标本。肉食性的种类,本
种喜食珍珠贝幼苗等。因此,为浅海贝类养殖的敌害。
生境信息
为亚热带及热带种。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岩礁间。1955年4月24日在海南陵水新村和1975年4月13日在海南三亚采到正产卵的标本。肉食性的种类,本种喜食珍珠贝幼苗等。因此,为浅海贝类养殖的敌害。
国外分布
日本(纪伊半岛以南),菲律宾的萨马岛,印
度尼西亚,夏威夷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西部至东部昆士兰);印度洋的吉
布提(亚丁湾),红海,桑给巴尔,坦桑尼亚(Msasuni,Dsm Harlour),塞舌尔群岛,
马达加斯加,南非,科科斯群岛,美国加利福尼亚湾至巴拿马,巴西,百慕大
(Bermuda)等地都有分布。
度尼西亚,夏威夷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西部至东部昆士兰);印度洋的吉
布提(亚丁湾),红海,桑给巴尔,坦桑尼亚(Msasuni,Dsm Harlour),塞舌尔群岛,
马达加斯加,南非,科科斯群岛,美国加利福尼亚湾至巴拿马,巴西,百慕大
(Bermuda)等地都有分布。
国内分布
此种分布在我国台湾北、东海岸、恒春半岛、兰屿、小琉球屿及澎湖群
岛(Lai,1989),广西的涠洲岛,海南。
岛(Lai,1989),广西的涠洲岛,海南。
分类讨论
本种在世界各大洋中广泛分布。同物异名较多,据Henning和Hemmen
(1993)报道,Triton haemastoma Valenciennes,1832,Cymatium vestitum insulare Pilsby,1921,Saginafusus pricei perficus Iredale,1931等均为本种的同物异名。
(1993)报道,Triton haemastoma Valenciennes,1832,Cymatium vestitum insulare Pilsby,1921,Saginafusus pricei perficus Iredale,1931等均为本种的同物异名。
标本信息
标本采集地 广西(涠洲岛),海南(陵水新村、三亚、新盈港、西沙群岛的琛航岛、灯擎岛)。共109个标本。